“中药的性能我民经明白了,中医治病很少用单味中药,而是用方剂治病,其中有什么规则吗?
答:方剂是单味药治病的基础上,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,选择合适的药物配伍组合而成的。这种组既非简单的药物集合,也不是固定的搭配,而是有严格的原则性和极大的灵活性。
方剂的组成有什么规律呢?
答:方剂的组成原则最早见于《黄帝内经》:主病之为君,佐君之为臣,应臣之为使。这种原则古人总结为君、臣、佐、使。
君药,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。
臣药,有两层含义:(1)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;(2)针对重要的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。
佐药,有三层含义(1)佐肋药,即配合君药、臣药以加强治疗,或直接治疗次要与兼证的药物;(2)佐制药,即用以消除或咸弱君药、臣药的毒性,或能制约君、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;(3)反佐药,即病重邪甚,可能拒药时,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,以防止药病格拒。
使药,有两层含义:(1)引经药,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在药物;(2)调和药,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。
君药、臣药、佐药、使药在方剂里具体怎样运用呢?
君药——麻黄:辛温,发汗解表以散风寒,宣发肺气以平喘逆。
臣药——桂枝:辛甘温,解肌发表,肋麻黄发汗散寒,温通经脉,解头身的疼痛。
佐药——杏仁:苦平,降肺气肋麻黄平喘(佐肋药)
使药——炙甘草:甘温,调和诸药。
可见,方剂正是通过这个原则,将各具特性的药物连接起来,这样既可使主次分明、配合严谨,又可减轻毒副作用。
方剂的运用变化主要有以下形式。
(1)药味加减的变化。
(2)药量加减的变化。
(3)剂型更换的变化。
方剂与治法的关系。
答:方剂是在辨证、立法的基础上有目的、有法度地选则药物配伍而成的。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,是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。治法是指导用药组方、运用成方的原则,是以临床积累方药运用经验为基础,于人体生理病理认识不断丰富、完善过程中,逐步总结而成的一种理论。
方剂与治法是辩证统一、理论与实践的关系,方不能离法,法不能离方。没有治法,方剂就失去了方向和论据;没有方剂,治法就嘏为空洞的理论,无从体现和完成治法,才能正确用药组方或运用成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