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四性、五味、归经、升降浮沉、有毒无毒等称为中药的性能,是人们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。
四性五味
四性,又称四气,指寒、热、温、凉、四种不同的药性。四性是古人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,以及对于疾病所产生的治疗效果而作出的概括性归地。它是与疾病属性的寒(寒证)、热(热证)相对而言的。
能够减轻或消除寒性或惊性,多有清热、泻火、凉血、解毒等作用,适用于阳证、热证。
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,具有温里散寒,补火助阳、温经通脉、回阳救逆、发散风寒等作用,适用于阴证、寒证。
此外,性质较平和的药物介于温、凉之间,称平性,而这些药物实质上仍有偏温或偏凉的不同,没有超出四性的范畴,或仍统称为四性。
四气歌诀
四气寒热与温凉,寒凉属阴温热阳。
温里散寒暖肝冷,通经止痛阴霾光。
中寒腹冷寒疝痛,阴水经寒痛痹尝。
化痰开窍熄风火,通利二便镇阳光。
生风出血黄疸肿,便秘淋痛与疮疡。
温热肋阳又补火,回阳救逆功效彰。
疗寒以热用热药,阳痿宫冷及亡阳。
寒凉泻火并清热,解毒除蒸血热凉。
疗热以寒用寒医,热病神昏斑疹绛。
寒热分明系大法,真假虚实莫能忘。
五味就是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五种味
(1)辛味。能散,有发散、行气、活血等功效。
(2)甘味。能补,能缓,有补益、和中、缓急等功效。
(3)酸味。能收,能涩,有收剑、固涩的功效。
(4)苦味。能泄,能燥,能坚,有泻和燥的功效。
(5)咸味。能软,能下,有软坚散结、泻下的功效。常用于瘰疬、痞块、燥热便秘等症,如昆布、芒硝等。
(6)淡味,有渗湿、利水的功效。常用于治疗水肿、小便不利等症,涩味药与酸味药功能相类似。
五味歌诀
五味辛甘酸苦咸,更添淡涩药味全。
辛能发散行气血,气血瘀滞表证痊。
酸涩收剑能固脱,涩肠缩尿敛精汗。
咸软散结消瘿瘰,软化燥结可通便。
辛散酸书甘补缓,淡渗咸软苦燥坚。
甘补和缓解药毒,急痛虚证用之安。
苦泄通降燥湿浊,泻火存阴阴自坚。
淡渗利水除湿饮,湿滞水肿痰饮蠲。
药分五味效为主,临证选用须互参。
每一种药物均有性有味,有些药物性同而味不同,有些药物味同而性不同,不论种情况,其作用均有明显的差异。比如,黄连苦寒,能清热燥湿,芒硝感寒,能软坚泻下;黄芪甘温,可以补气;芦根甘寒,能清热生津除烦。所以,对性和味不能孤立看待,必须结合起来全面认识。此外,性味一般只能表示药物的大体作用和某些共性,有些性味相同的药物,其作用不尽相同,如苦寒的板蓝根能清热解毒,苦寒的龙胆草却能清热燥湿、泻火。
◎升、降、浮、沉
药物升、降、浮、沉的作用的趋向与药物本身的性质、质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。
升降浮沉歌歌诀
药分升降与浮沉,升浮属阳沉降阴。
升浮发表散邪气,升用举陷兼透疹。
病位在上与在表,病势下陷升浮臻。
重镇安神消积滞,通便利水及通淋。
气机紊乱能纠正,因势利导建功勋。
升浮向上或向外,沉降向下向内分。
涌吐宿食与毒物,开窍启闭能醒神。
沉降降逆止呕喘,平肝潜阳熄风晕。
病位在下与在里,病热上逆宜降沉。
气味炮制与配伍,共主升降与浮沉。
◎归经
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,主要对某经(脏腑及其经络)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,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进一步归纳,使其系统化,这样便形成了归经理论。
归经理论是以脏腑、经络理论为基础。
归经歌诀
用药须知有归经,选择定位有专用。
六经卫气与营血,三焦脏腑辨诸经。
掌握归经精选药,药效想同区分用。
同归一经性味民,升降浮沉各不同。
脏腑经络是基础,疗效结果来判定。
形色气味为辅佐,多途判断定归经。
脏腑相关莫忘记,一药数经有多能。
诸多因素要合参,但不拘泥心中明。